正因為很多科學儀器依賴進口,中國每年上萬億的科研固定資產投資,60%都用于進口設備。換句話說,中國上萬億研發費用,六成不得不送給外國公司~
2010年,中國正式取代美國,坐上全球制造業第壹大國的“寶座”,但在 制造業的一些細分領域,比如科學儀器行業,中國落后美國至少20年。
這可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行業,而是與國運博弈密切相關。
2011年,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到訪英特爾,參觀TEM實驗室時,他用FEI公司的透射電鏡看到了單個原子,并興奮地表示:“他們讓我對美國的未來感到樂觀。”
奧巴馬之所以興奮,是因為科學儀器能量驚人。
早在上世紀90年代,美國商務部就指出,儀器儀表只占工業總產值的4%,但它對國民經濟的影響超過60%。
這個行業影響重大,中國卻主要依賴進口。數據顯示,中國每年進口近千億美元儀器設備,只次于石油和半導體,其中,90%的 儀器被國外公司壟斷。
比如,冷凍電鏡是研究蛋白質結構的重要工具,全球只有美國FEI公司、日本電子、日立能生產,國內連山寨版都沒法造出來。
正因為很多科學儀器依賴進口,中國每年上萬億的科研固定資產投資,60%都用于進口設備。換句話說,中國上萬億研發費用,六成不得不送給外國公司。
這一尷尬狀況,讓國家和不少企業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。
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(NSFC)設立重大專項,推動研發,一些企業也開始崛起:北京東西分析儀器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出第壹臺質譜儀,華大基因通過自研和收購海外技術,成為全球三家可量產臨床級別基因測序儀的公司之一,上海聯影醫療更是打造出中國首臺超高場動物磁共振系統,打破外國公司長達30年的壟斷。
“難啃”的冷凍電鏡,全部靠從美國進口,中國也在加緊研發。
清華大學投入大量資金、人力投入到冷凍電鏡設施的研究與建設中;2017年,浙江大學自籌6000萬建立冷凍電鏡中心,在國內首開先例。
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曾為了把進口冷凍電鏡的價格砍到3000萬元一臺而討價還價兩個星期,他來到成立儀式現場,為浙大點贊。
各方行動,正在慢慢改變中國科學儀器行業的落后面貌。
回想1980年,劉華清將軍踮著腳參觀美國航母,盡管技術露底不多,卻讓他感受到“海上巨獸”的魔力。
劉華清直呼:“中國如果沒有航空母艦,我死也不會瞑目,中國海軍,必須建造航母!”經過他的推動和無數中國人的努力,中國終于擁有了自己的航母。
迎難而上,為國擔當,有了這種決心和拼勁,中國科學儀器也能很快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。